出国旅游失联25天的成都女孩,找到了! 女孩出国旅游失联
出国旅游失联25天的成都女孩,找到了!
视频显示,疑似失踪女子小郑正坐在路边长凳上,身着白色羽绒服,穿着花裙子,带着黑手套,全身裹得严实,双腿还交叉着不断抖动。
视频中,该华人询问:“你家人都在找你,你知道吗?”
女子回复:“你不用管他们,我要回俄罗斯。”
华人又询问该女子发生了什么事,女子说:“没发生什么事,我在这边做测试。”该女子还表示,“有海外的同事带我去新加坡和印度工作。”
在女子婉拒了华人为她提供民宿暂住的帮助后,华人给女子留下了联系方式和食物。该女子还表示,“我用一下你手机,用完可以还给你。”
据红星新闻报道,该华人目前已将视频删除,并重新发布了一条视频。视频文字显示:“朋友们不要担心,不要瞎猜测。现在各方都在努力帮她,她的出境时间早过了,现在只能在这边待着,我们大使馆也在尝试帮她。”
9月14日下午,该华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女子身上并没有带手机。目前,已联系上她父亲和大使馆,在等视频连线。该华人表示自己一直在女子后面紧跟着,不敢上前,“不敢去,怕跑了。”
全网关注,成都女子独自国外旅游失联
9月12日,成都31岁女子小郑独自去塞尔维亚旅游失联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。
其父张贴的寻人启事显示,2023年10月18日,小郑从成都的家中出发,独自一人去塞尔维亚旅游,并因疫情滞留在塞尔维亚未能回国。2023年8月20日,小郑与家人、亲戚、朋友失去联系。寻人启事张贴时间为9月10日。
郑女士家人张贴的寻人启事,据极目新闻
9月12日,郑女士的母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,希望通过外界的力量,能够尽快找到女儿。郑先生说,女儿失联以后,一家人都寝食难安,他都“病在床上了”。
郑女士的父母也曾委托当地华人杨女士在塞尔维亚报案,据媒体报道,由于无委托书和公证,两次报案失败。
杨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如果按照程序的话,需要郑某父母在成都这边报警立案,然后上报给大使馆,最后才是塞尔维亚当地的警方立案调查。”在寻人的这几天里面,她也跟郑某父母交代过,当地警方立案需要一个怎样的流程,以及如何让大使馆方面介入寻人。
9月9日,郑女士父母以书面形式委托华人杨女士在塞尔维亚报案。
除杨女士外,这些天,当地华人圈也在发动一切力量寻找她。9月12日,有人看到她出现在波黑萨拉热窝,9月13日大使馆就派出工作人员在该女子最后出现的场所寻找,但遗憾没有找到。
其失联前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令网友担忧
除了郑女士父母给出的消息,在郑女士的社交平台上,也有发布一些个人近况。
郑女士于去年4月底注册了抖音账户,主要发一些自拍的视频,内容涉及求学、考试等。从2023年4月至今,郑女士总共发布不到30条视频。在失联前两个月,即8月11日,她在国外的街头进行了自拍,街上人来车往,视频中郑女士并没有说话。第二天,她又发了一个视频,仍然是国外街头的场景。两段视频的评论区,她都发了“海外分房”几个字。此外,她还置顶了一段豪车视频。
邓女士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截图,据极目新闻
去年6月1日发布的视频中,她曾对着镜头说“好想去国外拿钱喔”。此外,今年5月6日,她还发了一所学校发给她的电子邮件的截图,大意是她通过了申请,可以进行线上注册。
有媒体记者在一个塞尔维亚华人交流群中看到,对于郑某的这些动态,不少人都发出了疑问,他们表示不是特别能看懂郑某的语言组织和英文逻辑,“有些读起来有些乱,但就像是我们发表情包一样,可能读起来不是那个意思。”
郑女士于今年8月中旬最后一条视频后,就再也没有更新内容。多名网友表示,感觉她此前的视频有点奇怪,一位网友说:“这个妹子眼神和精神状态都不太对劲,……给人的感觉就是很…空洞,呆滞,一个神游的状态,望平安归来,你的家人在国内等着你呢”。
大使馆回应:回国需本人向大使馆提出申请
除去@领事直通车官方微博今日发布的信息,据红星新闻报道,大使馆24小时保护热线工作人员称:“已经派人接触到小郑,但本人不愿意回国。按规定,回国需要本人向大使馆提出申请。目前大使馆未掌握小郑在波黑的签证是否合法,有可能是超期。”
>>郑女士失联事件脉络2023年10月18日,郑女士从成都出发,独自一人去塞尔维亚旅游。2023年8月20日,郑女士与家人、亲戚、朋友失去联系。随后,小郑父母委托当地华人杨女士报案,由于无委托书和公证,两次报案失败。同时,当地华人圈开始帮忙寻找。9月9日,郑女士父母以书面形式委托华人杨女士在塞尔维亚报案。9月10日,郑父发布中文寻人启事。9月12日,郑女士失联事件引发全网关注。9月13日,有当地华人称,已经有消息,并发照片联系其父母了。9月14日,郑女士失联后首次现身视频曝光。9月15日,@领事直通车发布消息,经驻波黑使馆最新确认,该女子目前生活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,一切安好,并已联系国内父母。后续,使馆方面将继续在职责范围内提供协助。
红星新闻网爱看头条出品
本文综合自:红星新闻、极目新闻等
编辑:王力惟返回搜狐,查看